畢業於臺大醫學系的劉越萍,在臺大醫院完成急診及兒童心臟科雙專科訓練,目前在衛福部擔任醫事司司長。從臨床醫師出發,借調到臺北市衛生局,再進入衛福部,劉越萍秉持著醫護人員解決問題的初衷,將第一線臨床現場觀察到的問題帶入公部門,試著以政策的執行發揮更大影響力。

雙專科間的調適

  回憶起在臺大醫院進行急診及兒童心臟科雙專科訓練的經驗,劉越萍認為雖然忙碌,卻也有許多有趣的經驗,尤其是在兒童和成人患者之間轉換,有時調整不過來,會發生一些插曲——如果她前陣子都在兒科訓練,那麼回到急診科時,有一些只有成人才有的疾病會臨時想不起來;另外,新生兒心跳快,就連睡著時也是一分鐘一百一十下,但成人在正常狀況則為六十到八十,有一次遇到心跳超過一百的成人患者,劉越萍的腦袋會一下子轉不過來,覺得心跳一百多,很正常嘛。

政策執行的彈性

  劉越萍在住院醫師訓練第五年時,剛好臺灣面臨SARS疫情,站在第一線的她感受到民間力量即便強大,但仍需要公部門的支持;而在二○一一年時,持續關心醫療議題的劉越萍,也在學長石崇良(現為衛福部常務次長)的推薦下,從臺大醫院借調到臺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擔任處長,有了這四年參與行政的經驗之後,劉越萍發現,相較於在醫院當主治醫師,自己更喜歡接受不一樣的挑戰,也讓她在二○一七年接下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技正的職務。

  公部門經驗讓劉越萍深刻體會到,想要解決「人」的問題,需要不同領域的通力合作,而且也需要更有彈性的政策執行。她分享自己在衛生局的工作經驗:臺北在寒流來襲時,社會局會另外安置家中已經斷水斷電的獨居長者,但有一位長輩拒絕撤離,甚至還抱著瓦斯桶說要自殺——使得業務範圍從社會局一下子擴大到其他部會,最後長者家中除了社會局,還有衛生局、消防局和警察局的人員,最後好不容易才把長輩撤出。劉越萍指出,如果在政策執行上有更彈性的作法、更人性的考量,例如在寒流當天先恢復水電,那麼也不用勞師動眾的把長輩請出家裡了。

解決問題是核心

  擁有第一線臨床經驗的劉越萍,在臺北市衛生局任職時遇到八仙塵爆,而現在在衛福部任職,則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在與醫療院所協調時,劉越萍指出,自己的醫師身份有其優勢,讓她能比其他行政人員更快速的了解醫療現場的狀況,和其他醫師也能順暢溝通。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嗎?劉越萍說,那是當然的!位置不同,視野不同,思考事情的想法當然也會不一樣;但她也強調,解決問題的邏輯是一樣的——病人總是帶著問題而來,醫師能做的,就是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想方設法解決,即便只是暫時的,但至少能緩解現在的狀況;劉越萍指出,當醫師成為行政團隊的成員,也是一樣在解決問題,只是層面從個人身體,走向群體的各個層面;而從衛生局到了衛福部,考量範圍則從單一縣市擴及整個臺灣。

  對於從醫療體系進入公部門,劉越萍發現有時候「走直線」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行彎路」反而更有效率,這是在過往醫療現場難以想像的事情,而在進入公部門之後,除了一顆願意學習的心,還得好好練習EQ,能夠更順利的和不同部門的人協調溝通,一起找出解決人民問題的最好方法。


節目內容大綱

◆ 1:13~22:42

選擇雙專科

-選擇兒科和急診科雙專科的考量?

-雙專科的訓練經驗?

-醫學生職涯考量的差異觀察?

◆ 22:43~48:15

走入公部門

-在什麼樣的契機下借調到臺北市衛生局?

-在衛生局的職掌範圍?

-強硬政策和柔軟人性之間彈性在哪裡?

◆ 49:10~1:27:43

行政工作的經驗分享

-當醫師走入行政體系,換了位置腦袋會不同嗎?

-醫師的專家身份在跨部會的溝通中有什麼作用?

-不同縣市的醫療問題差異?

-新冠肺炎之下,衛福部如何分工?

-進入公部門服務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