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Peter Fu的傅志遠,是一位外傷急症外科醫師,除了救治外傷與急重症患者,堅守外科急診之外,更同時經營人氣部落格「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並將多年行醫的觀察與思考出版成書,記錄身處生死之間的掙扎,以及在生命第一線見到的生命力量。

成為會開刀的內科醫師

 一般醫學系學生在尚未進入臨床之前,對於外科或多或少都有一種「精神上」的崇拜,出身以外科聞名的長庚體系,傅志遠身邊更是有許多讓人仰望的外科前輩,因此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跟他們一樣厲害的外科醫師。 選擇次專科是外科住院醫師下一步大決定,傅志遠回憶,影響他最大的人,是時任外科主任的陳敏夫醫師(現為林口長庚醫院榮譽院長),他至今仍然記得陳醫師當時的提醒:「我們不僅是外科醫師,還是會開刀的內科醫師。」傅志遠說,很多人覺得內科醫師讀很多書,而外科醫師只負責動刀,但陳醫師強調,外科醫師必須要有內科醫師的知識,還要有外科醫師的技術。而在陳醫師和學長姐的帶領下,傅志遠在住院醫師階段培養出紮實基礎,接著進入中國醫藥大學追隨陳瑞杰醫師(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現為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成為一位外傷急症外科醫師。

判斷出生死瞬間的決定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有別於其他科別的醫師,必須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和極度有限的資訊下,對於患者進行最適當處置,這真的可以說是生死一瞬間的事情,醫師的決定正確與否,全然影響一個人的生死,如果能夠在處置正確、判斷明快的狀況下讓病人能活下來,這樣見證從死到生的輪轉,真的會讓人相當有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事故傷害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不上前幾名,但要知道,相較於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為年長者,因為事故傷害而命懸一線者往往是年輕人,傅志遠指出,如果能夠救活他們,讓他們繼續擁有三十年、四十年的人生,是作為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最快樂也最值得的事情。

醫療現場的凝視和紀錄

在忙碌的外科醫師生活之餘,傅志遠因為學生一句「老師,我們都好喜歡聽你講故事。」的鼓勵,在二○○八年設立了部落格「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開始當起斜槓部落客,傅志遠抱持著記錄自己在醫院所見所聞的初心寫作,也不在意瀏覽人數,沒想到三年後學生幫他報名了二○一一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更一舉獲得最佳生活綜合類首獎,使他受到出版業和媒體關注,更將部落格文章整理出版為第一本著作《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獲得廣大讀者迴響之後,更陸續出版《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醫人三角的獨白》等被合稱「生命三部曲」的作品。

 傅志遠相當鼓勵醫學生、年輕醫生在這樣一個自媒體的時代擁有自己的平臺,但他也提醒,在發展興趣和第二專長的同時,仍要保有對於第一專長,也就是醫學上的專業能力,對傅志遠而言,得先顧好本業,莫忘成為專業好醫師的初衷。


節目內容大綱

◆ 1:55~ 15:25

從住院醫師到外傷科醫師的選擇歷程

-從住院醫師到外傷科醫師,一路上面臨許多抉擇,傅志遠選擇外科、乃至於外傷科的原因是什麼?

-在不同層級醫院服務時,遇到的患者和團隊文化有什麼差異?

-選科時有什麼對生活品質的考量?大家都知道外科醫師累,但到底有多累呢?外科醫師和患者之間的牽絆關係,和其他科別有哪裡不一樣呢?

◆ 15:26~21:33

當醫師斜槓作家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忙碌的外科醫師跨足到自媒體界?又是在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之下成為作家呢?

-出版作品「生命三部曲」的內容是什麼呢?

-醫師斜槓作家的身份,對於職業生涯有哪些影響呢?

◆22:25~37:56

細談外傷科

-外傷急症外科在林口長庚醫院的服務範圍?和其他科別的業務劃分?

-成為一位外科醫師、外傷科醫師的優缺點?

-年輕醫師該如何知道自己適合走外傷科呢?不同層級的醫院需要不同人格特質的醫師,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醫院呢?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