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傳統婦產科訓練,擁有大醫院和基層診所經歷的陳鈺萍醫師,有感於主流醫療行為下的生產流程對於孕產婦主體意識的忽視,因此在二○一六年創立「好孕工作室」,積極推廣溫柔生產理念,試著讓「生產」不再只和辛苦、痛苦、疲累有所連結,期盼以自主、能量、愛和幸福等美好元素取而代之。

轉兩個彎的女醫師

 陳鈺萍醫師選擇婦產科的起點,其實是一次「氣不過」的經驗——當她大五在醫院婦產科見習時,聽到主治醫師對患者破口大罵,而且使用的言語充滿了許多性別歧視的字眼,讓她相當忿忿不平,希望能透過自己加入婦產科,打造一個對就診者更友善的環境。

 歷經了見習、實習階段,陳鈺萍發現婦產科充滿了許多她樂於接受的挑戰,更堅定了她成為婦產科醫師的決心。不過,婦產科作為男性主導的外科體系的一環,女醫師必須在自處方式「轉兩個彎」,第一個彎在於,必須要表現得跟男生一樣好,不只是知識和技術上,連拼酒等非專業層面,也得讓自己和男醫師沒兩樣;第二個彎在於,這樣的身份過久了之後,接著反而會開始意識到,被別人稱讚「跟男人一樣好用」是好事嗎?也讓她開始肯定自己是一位女醫師的角色,對於自己能夠有機會經歷和就診者相同孕產經驗,有了更多進一步的思考。

 結束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之後,陳鈺萍離開大醫院,進入基層診所。對於婦產科診所而言,女醫師相較於男醫師得花費更多心力在家庭上,因此,他們會讓女醫師負責門診,當作診所的「門面」,吸引女性就診者上門,而男醫師則負責開刀,雖然表面上是一種公平的「各司其職」,實則潛藏著各種對於性別與能力的假設。

站在醫學社科之間

 陳鈺萍一直認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心全意,在一邊當婦產科醫師一邊當媽媽的過程中,她覺得對於自己的孩子和信任她的產婦都是辜負,便在懷第二胎之後毅然決然的辭去工作,成為一位全職媽媽。 在當全職媽媽的過程中,陳鈺萍開始對於「母職」有不一樣的思考,她決定帶著對於哺乳的疑惑,跨入人文社會的異溫層,進入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鈺萍回憶,那完全是一個把自己思考模式打掉重練的過程,這也使她重披白袍回到婦產科時,已經完全用異於主流醫界的觀點來看待事物,也開啟她成立「好孕工作室」的契機。

生產寶寶產生力量

 陳鈺萍指出,體制內的生產方式幾乎是剝奪了孕產婦在生育方便的自主權,躺在產檯上的產婦處於一個無能為力的狀態,必須透過醫師、護理師幫忙,才能把孩子生下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如果醫師能透過改變生產模式,讓生產成為一個重新獲得力量的過程,不是一件極其美好的事嗎?當「順勢生產」的種子在陳鈺萍種下後不久,就收到許世賓醫師的邀請,讓她在新成立的婦產科診所嘗試推廣順勢生產,而後更在二○一六年成立「好孕工作室」,讓更多孕產婦在更適切溫和的過程成為母親。

 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從想成為「一個跟男醫師一樣好」的女醫師到相信自己作為一位醫師的專業和力量,陳鈺萍曾經歷過程思考和掙扎,更讓她致力於推動順勢生產,讓生產能夠誕下寶寶生命,也成就媽媽的完滿經驗。


節目內容大綱

◆1:24~ 24:27

當一個「女醫師」有多困難?

-稱讚你表現得跟男生一樣好,是一種誇獎嗎?

-在當住院醫師時懷孕,會面臨什麼樣的困難呢?

-當媽媽又要當醫師,蠟燭兩頭燒有多困境?

◆24:28~36:41

踏入人文社會異溫層

-讀研究所時「醫學腦」和「社科腦」的轉變過程。

◆ 36:42~51:54

「好孕工作室」創立過程

-順勢生產,如何讓孕產婦拿回自主權?

-如何為助產師建立舞臺,為孕產婦進行諮詢和教育的過程?

◆52:48~1:10:17

婦產科中的男醫師和女醫師

-婦產科對於男醫師和女醫師的態度有什麼差別?應該要有所差別嗎?

-婦產科對於醫師外表的「端莊」要求是怎麼回事?

-什麼樣的人適合成為婦產科醫師呢?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