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醫學科,是一門非常年輕且鮮為人知的科別,面對臺灣持續進步的勞工權利意識,以及不斷改變的企業服務法規,使得職業醫學科醫師許君豪的職業生涯中,除了醫療的專業,也必須花費非常多心血持續學習與關注職業環境的趨勢和法規,成為最稱職的職場健康守護者。

職業醫學科在做什麼?

  職業醫學科是二○○一年成立的科別,在臺灣法定的二十三個西醫科別中,是最年輕的科別。「職業醫學」顧名思義就是與職場有關的醫學,涵蓋所有因為工作關係產生的疾病,醫師要在有限的科學證據下,分析疾病的病因與工作是否有因果關係。

  在選擇專科的時候,許君豪以刪去法選科,最後更考量自己「討厭久坐」的性格,沒辦法長期坐在診間看門診,因此選擇了職業醫學科。在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除了門診、健檢和企業臨場服務之外,還有「職業病訪視」,許君豪舉例,如果有一個板模工肩膀痠痛,醫師懷疑病因與工作有關,那麼就會前往工作場所訪視,協助評估工作風險、診斷是否為職業病。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職業醫學科醫師的主要業務內容在於職業病認定,種種資源和補助的申請都關乎勞工權益,所以除了和其他科別的醫師一樣隸屬於衛福部之外,職業醫學科醫師同時也隸屬勞動部,且與該部的聯繫相較於衛福部,反而更加密切。

雇主勞工之間選邊站?

  根據臺灣的法規,不同產業的公司,因為職業的患病風險不同,所以需要職業醫學科醫師服務的頻率並不相同,像是製造業就是需求頻率最高的產業別,而隨著勞權提升,法規上也為僱員進行一些制度面上的保障。許君豪分享,在臺灣的法規中,公司員工達一定數量的公司,如果員工懷孕,雇主都有義務找職業醫學科醫師面談,為該員工進行工作風險評估,若醫師評估後為中度或是高度風險,就必須調整工作內容;而許君豪也成功為一名需要在長時間在毫無遮蔽物的環境下測試無人機的科技業懷孕女性,向雇主申請調整工作內容。

  作為企業的外部顧問醫師,當然會遇到企業主管不願意聽從建議,有時候也無法成功為員工爭取權益,不過,如果被問到醫師該站在雇主那邊?還是勞工那邊?許君豪強調,請站在專業那邊。


節目內容大綱

◆  1:10~23:54

成為職業醫學科醫師

-職業醫學科的醫師訓練內容?

-職業醫學科與勞動部的關係?

-職業醫學科醫師的服務領域?

-成立醫學顧問公司的契機?

-職業醫學科醫師的挑戰和發展契機?

-各科的醫師會面臨哪些職業傷害呢?

◆  33:48~41:42

日語和台語的學習與觀察

-會日語,有助於解讀職業相關法規

-推廣台語的心路歷程?

◆  41:43~55:37

面對變動不斷的職涯未來

-該如何培養軟實力?

-尋找人生核心價值觀。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