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的宋睿祥,曾加入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師,前往賴比瑞亞和葉門進行醫療救援,更是臺灣第一位無國界醫師。回到臺灣之後,宋睿祥投入肝臟移植的專業,目前為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的他,也在近年積極發展肝臟微創手術。

  對於醫師該怎麼規劃職涯,宋睿祥形容,醫學訓練就像一座手扶梯,大家都在排隊往上,循序漸進的實習、PGY、住院醫師訓練的時候,可以試著想想看外面的世界,思量跳出隊伍之外的可能性,將獲得不少受用一生的經驗。

無國界醫師的生死體悟

  相較於不少人秉持著救苦救難的初心,前往海外進行醫療服務,宋睿祥坦言,相較於助人,他其實僅是想要圓一個自己的夢。因此,在住院醫師訓練第二年結束時,宋睿祥對原本「搭電梯」的醫學隊伍人生按了暫停鍵,前往英國學習熱帶醫學,接著來到非洲賴比瑞亞行醫,回到臺灣完成住院醫師受訓、成為主治醫師之後,又再次前往戰亂時期的葉門出任務。

  無國界醫師的經驗深深影響了宋睿祥,他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任何人,生命的重量都是一樣的,在臺灣相對健全和完善的體系中,一個病人可以進行各種積極治療,醫師對於生死之間的感受就沒有那麼直接與深刻;但反觀資源匱乏的國家,醫師在治療過程中就非常綁手綁腳,讓他對生命也有另一番體認。宋睿祥回憶,自己曾經在葉門治療一個肚子中彈的小男孩,在沖洗時需要大量生理食鹽水,但卻連這麼便宜常見的物資,當地也相當稀缺,讓他體悟到生命的脆弱,而即便生命無貴賤之別,但在不同環境之下,就是會有人更輕易死去,而這樣無情的訊息就這樣赤裸的展現眼前。

學習是醫學進步的動力

  性格篤定、喜歡動手做、對於患者能「躺著進來,走著出去」很有成就感的宋睿祥,從醫學生時期就嚮往成為外科醫師。由於他是在外科住院醫師訓練第二年就前往賴比瑞亞出任務,使得他在回國之後接續住院醫師訓練、選擇次專科時,決定走一般外科;宋睿祥指出,在醫療資源極端匱乏的地方,最基本的醫師需求為一般外科、婦產科和骨科,如果選擇一般外科作為次專科,那麼他未來不管在落後還是先進的國家,他都能一展長才。

  宋睿祥著迷於血管豐富且構造複雜的肝臟,由於手術過程容易出血,他傳神的將肝臟手術形容為「拆炸彈」,近年則潛心耕耘肝臟微創手術。宋睿祥說,肝臟微創手術是新興技術,自己在學的時候老師和學長也一起學,在沒有師長引領的狀況下,會花很多時間自己摸索,但他認為,醫學的進步速度日新月異,醫師不可能固守當年學會的學問,當有新技術出現,甚至得把之前學會、甚至是學得很成功的知識打掉重練,宋睿祥也提醒,唯有放下身為醫師的傲氣,才能成就更好的醫療品質,事實上,不斷的學習也是醫學進步的最大動力。


節目內容大綱

◆  1:23~34:43

成為外科醫師

-選擇外科的緣由?

-什麼樣特質的人適合當外科醫師?

-為什麼選擇一般外科為次專科?

-在臺灣發展肝臟微創手術,是因為什麼樣的契機?

-大型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在醫療技術上的優勢和劣勢比較?

-外科領域的人工智慧趨勢?

◆  36:16~1:14:05

無國界醫師經驗談

-成為無國界醫師的契機?

-賴比瑞亞和葉門的無國界醫師經驗談?

-成為無國界醫師需要哪些專業和心理素質的準備?

-文化差異造成的醫病衝突?

-該怎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