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偕醫院完成小兒腎臟科訓練後,張濱璿來到政治大學攻讀法律,專攻領域除了醫事法,還跨足智慧財產與科技法律。身兼醫師和律師兩種身份,醫師養成和法界訓練的過程,給予張濱璿寬闊的視野,更整合出獨一無二的跨界人生。

考量天份和興趣的選擇

  一直以來都很喜愛小朋友、喜愛小兒科氛圍的張濱璿,沒什麼懸念的進入小兒科進行住院醫師訓練,而在面臨次專科選擇時,考量小兒腎臟科醫師在臺灣十分稀缺,一年平均僅有一到兩位,「被需要」的程度更高,加上自己對於超音波圖像的敏銳度,最後在腎臟科落腳;張濱璿分享,其實選擇小兒科的人多半傾心於其中生氣勃勃的感受,但像是心臟科就有較多重症比例,也更常不得不向小患者的生命道別,因此,會選擇腎臟科的原因除了時常照超音波之外,還有一個考量在於腎臟科的重症比率沒那麼高,是自己的性格較能承受的科別。

守備範圍廣發展可能多

  小兒科關注的是小朋友從出生到成年的過程,相較於其他科別的次專科,患者基本上都屬於次專科處理的疾病,小兒科各個次專科醫師都要能夠處理一般兒科疾病,而在進行鑑別診斷之後,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治療,才會轉給次專科醫師處理。 

除了能夠看小朋友的一般疾病,由於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時期多半待在成人科別,所以其實小兒科醫師的守備範圍也涵蓋一般成人,張濱璿開玩笑說,很多小兒科醫師不怕看成人,倒是很多成人科別醫師害怕看小孩。這也使得少子化越來越嚴重之後,不少小兒科診所開始轉型為社區型的家醫科診所,很多家長帶小朋友來看病,發現醫師也可以處理自己的症狀,乾脆就全家都掛號看診,另外,小朋友的自費健康檢查,也是一個小兒科可以發展的方向。

法律和醫界之間的橋樑

  從學生時期就對於時事和法律非常有興趣的張濱璿,在住院醫師第四年、考完小兒科專科之後,決定為自己圓一個法律夢,進入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並通過律師考試和訓練,成為一名執業律師。

  同時經歷過醫學和法律的專業領域之後,張濱璿認為,其實醫師和律師之間的思維轉換是相對容易的——醫師在面對患者和律師在面對當事人的過程是相當類似的,必須釐清並歸納問題,接著給予必要的建議。當然兩者還是有相當的差異,醫師的工作相較於律師,是較有一致性的,透過常年經驗累積,類似的疾病就能越來越駕輕就熟;但律師則要面對更多差異,即便是同一個法條,在面對不同當事人和不同法官,判斷出來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對張濱璿來說,重點不是斜槓了什麼,而是斜槓的本身——擁有法律專業的張濱璿,將自己視為醫界和法界的橋樑,碩士論文主題是未成年人的醫療自主權,而執業之後守備範圍涵蓋醫療糾紛、智慧財產權等,也因為醫界許多朋友走老人醫學科,他也開始進入長照的法規領域⋯⋯對同時具有醫師和律師兩項專長的張濱璿,積極遊走於兩個領域,通暢的轉換兩者之間的語言,讓醫法都覺得他是「自己人」,也順利的持續開拓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節目內容大綱

◆  1:12~33:50

成為小兒腎臟科醫師

-選擇小兒科/小兒腎臟科的考量?

-小兒腎臟科處理的疾病範圍?

-面對少子化,小兒科醫師是否遭到影響?有什麼轉型的方向?

◆  34:48~1:00:56

成為執業律師

-進入法科所的契機?

-如何分配看診和上課時間?

-法律和醫學這兩項專業的思維之間需要哪些轉換?

◆  1:00:57~1:40:07

跨足醫療與法律之間

-如何連結自身醫學專業和法律專長?

-一個律師的養成和醫師有什麼異同?

-醫學生/醫師該如何在生活中增加法律素養?

-給予醫學生/醫師的職涯規劃建議?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