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期就投入樂生療養院運動、住院醫師時期深入了解居家安寧照護,余尚儒從二○一四年開始研究在宅醫療,並在二○一七年定居臺東都蘭、開設都蘭診所,在深耕社區的同時,余尚儒也是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也成立臺灣在宅支援診所聯盟,期盼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的臺灣,能夠擁有更充裕的在宅醫療能量。

推動在宅醫療

  喜愛歷史、熱愛研究各地風土文化的余尚儒,相較於長時間待在醫院,反而更傾向到處「趴趴走」的工作型態,使得他對於醫院分派的巡迴醫療服務總是甘之如飴,而為了能更完善的為地方民眾診治,余尚儒從骨科轉為家醫科,並在訓練結束之後來到地方診所服務,也開啟了他進入「在宅醫療」領域的契機。

  余尚儒回憶,在診所服務期間,他發現有不少患者無法親自出門,必須由居服員代為領藥,好奇的余尚儒就跟著居服員到患者家訪查,讓他開始思考在患者家中為患者看診的可能性,便研究起在日本相當流行的在宅醫療——在宅醫療在日本是與門診、住院醫療平行的第三醫療,相較於臺灣現階段只有在安寧照護尾聲、病人在臨終前才會回家,是很不一樣的型態。

  在宅醫療的目的,其實是希望一個人從頭到尾都待在家裡,而醫療不限於在醫院,而是要和生活結合。為了凝聚關注相關議題的人,余尚儒成立了「臺灣在宅醫療學會」,讓醫師、護理師、藥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彼此分享資訊,更一起到日本取經。

落腳臺東都蘭

  期盼深入在地、實質瞭解社區需求,並持續推動在宅醫療的余尚儒,在二○一七年因為一連串巧合在臺東都蘭落腳、開設診所。對余尚儒而言,社區醫師不只是診所開在社區的醫師,而是實際和居民住在同一個社區,共享生活空間的醫師——吃早餐、買菜、剪頭髮時,都會遇到你的病人,社區醫師理解病人們的生活,因為他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余尚儒在都蘭實踐在宅醫療夢想的同時,在宅醫療的議題在臺灣也越來越受到注意,目前臺灣有超過六萬名在宅醫療的個案,也有將近一千家診所有提供相關服務。希望能透過連結有服務熱誠的診所彼此分享經驗,余尚儒便成立了「臺灣在宅支援診所聯盟」期盼大家能一同成長。

  隨著臺灣在二○二五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健保的給付制度也進行了相關條正、增加了更多誘因,余尚儒預估在二○二○年到二○二五年之間,臺灣的在宅醫療診所將從於萌芽期進入爆發期,而這也是他推動在宅支援診所聯盟的原因,希望診所在除了數量增加之外,品質也能兼顧,才能更貼合超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余尚儒歡迎有志於在宅醫療的人成為社區醫師,相較於強調持續深入探究醫學知識的醫學中心,社區醫師需要的特質首先是「容錯率高」,畢竟在宅醫療的疾病型態有很多變因,對待疾病和患者,都必須要更有彈性;最重要的是,社區醫師必須與民眾建立連結,因此樂意與人互動、願意傾聽、健談等,是非常重要的特質,畢竟唯有跟民眾打成一片,才能成功建立醫師與社區的信賴關係,醫療的品質和成效也才會事半功倍。


節目內容大綱

◆  1:31~33:00

社區醫師之養成

-當初選擇專科時有進行哪些考量?

-家醫科住院醫師訓練的經驗分享。

-在什麼契機踏入在宅醫療的領域?

-社區醫師的定義?

◆  35:10~1:00:40

細談在宅醫療

-推動在宅醫療的過程?

-在宅醫療在日本的發展過程?

◆  1:00:41~1:30:12

在宅醫療在臺灣

-在臺東都蘭開設診所的經過?

-推動新型態醫療服務的過程中,跟健保制度的關係?

-在都蘭推動在宅醫療的困難和挑戰?

-臺灣在宅醫療的發展和展望?

-醫學生/年輕醫師該準備什麼樣的能力和心態面對超高齡社會?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