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雲從大學時期開始參與同志熱線義工服務,在臺大精神科訓練結束之後,在醫院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用專業知識投入同志運動。現在,徐志雲除了是金門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也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持續為LGBTQ+發聲,幫助在人生路上感到不安的同志和同志家屬。

診治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

  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參與社會運動,對於整個世界的運作充滿好奇的徐志雲,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專科之中最為「跨界」的精神科,除了醫學專業之外,精神科是一門同時涉及心理學甚至是社會學的專科;除了興趣之外,作為金門人的徐志雲,很早就發現金門的精神科醫師出現年齡斷層,更也就堅定選擇精神科的想法,更繼續耕耘兒童青少年次專科,希望能補足金門醫療層面在該領域醫師的缺乏。

  其實大人有的精神疾病,小朋友也會有,不過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中會更重視該年齡在神經上的發展,而患者的疾病除了過動、自閉、亞斯之外,也涵蓋更複雜的拒學和網路成癮問題;徐志雲指出,兒童青少年患者需要更多耐心溝通,事實上,雖然患者是孩子,但往往要診治的是一整個家庭,所以是相當耗費心神的工作。

同志諮詢門診幫助迷惘者

  徐志雲從大學時期就成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的義工,時常需要進行同志輔導,也協助處理親子衝突和出櫃議題,在臺大醫院精神科訓練結束後,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專業幫助同志的徐志雲,提出在臺大醫院設立同志諮詢門診的想法,並獲得師長支持,而即便現在已經前往金門醫院服務,徐志雲也定期回到臺大醫院看診。徐志雲說,其實臺灣在同志支持上已經有民間和政府資源,但他希望透過醫療資源的建置,提供更多元的管道,希望能幫助更多迷惘掙扎的LGBTQ+族群。

  徐志雲分享,每一次來同志諮詢門診求助的人都大不相同,有些自己來,有些會和伴侶,有的甚至是一整個家庭陪同,尤其是出櫃,有時候除了父母之外,連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一起來諮詢;身為一個出櫃的同志醫師,徐志雲對於來諮詢的出櫃者往往充滿同理,但他也從專業的角度提供建議,在診間中,他的角色除了諮詢,也是一個超然中立、甚至帶有權位性的角色,協助家庭成員彼此聆聽,提高理解彼此的機會。

參與LGBTQ+族群平權管道多元

  身為一個公開出櫃的同志醫師,徐志雲說,自己在醫院和生活中都很幸運的沒遇到太多挑戰,但事實上,醫院其實是一個相對父權的環境,雖然與一般社會大眾相比,醫師更能接受LGBTQ+族群的相關醫療研究,能用較為平常的心態看待,但仍然有許多醫師因為生活環境、家庭教育或宗教信仰,仍然會對該族群不大友善,尤其是較為陽剛的科別,甚至可能會排斥性格陰柔的男性醫師,而女同志醫師更要在同志身份上,再面對醫院職場對女性的玻璃天花板⋯⋯從種種層面來看,醫界在LGBTQ+友善、性別友善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對於如何促進社會在LGBTQ+議題上的友善,徐志雲認為只要有更多關心這件事情的人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這樣理想的社會就會越來越快出現,像是他自己就和幾個支持同性婚姻的醫師發起連署,催生臺灣精神醫學會發布公開聲明,支持多元性別、多元性傾向的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法律權、醫療權和婚姻權,而這項聲明,最後也被引用在釋字第748號解釋,也就是臺灣同性婚姻釋憲案中,是一個來自專業背景的立場依據。徐志雲說,醫師作為一個社會地位和公信力較高的族群,想參與LGBTQ+族群的平權運動,未必只是走上街頭,透過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找到連結並加以耕耘,就有可能發生改變,讓世界越來越好。


節目內容大綱

◆ 1:07~33:00

成為精神科醫師

-選擇成為精神科醫師的原因?

-以兒童青少年為次專科的考量?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是看哪些疾病?

-在臺大醫院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經驗?

-醫療專業在同志領域還能做出哪些貢獻?

-醫界中對於同志的理解有什麼樣的「特色」?

◆ 34:20~1:03:55

同志醫師在醫界

-醫界對於「同志去病化」的認知?

-同志醫師在醫界面對的挑戰?

-該怎麼鬆動醫界父權結構和環境?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