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在馬偕醫院完成小兒感染科訓練的黃瑽寧,現在是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致力於分享科學育兒和健康知識的他,臉書粉絲專頁有超過七十五萬人追蹤,除了跨足社群平臺、Youtube和電視媒體,同時也是專欄作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是超人氣醫師,也是兒科領域的重要KOL。

完成自我實踐就是成就

  在選科時,黃瑽寧並不是一開始就中意兒科,而是用刪去法的方式先撇除自己無法勝任的科別,接著考量自己喜歡聊天、有親和力又能快速讓患者信任的特質,鎖定了內科系科別。在各科實習的過程中,黃瑽寧也發現自己除了患者本身,也很關注照顧者的態度,選擇兒科,是因為這是一個患者生病,全家照顧者都高度重視的科別,由於醫師與照顧者目標一致——要讓孩子好起來,所以雖然過程中要經歷無數反覆溝通、確認甚至是爭吵,黃瑽寧都樂意接受。

  黃瑽寧的父親黃富源,是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更被稱為「黃頭」,是兒童感染科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黃瑽寧坦言,選擇兒科、次專科也選擇和父親一樣的兒童感染科,不可能沒有壓力,但由於自己本身不是一個會讓負面情緒停留太久的人,所以頗能調適;另外,雖然外人覺得黃頭是醫界權威,但在家裡,黃瑽寧看到的就是一位擁有喜怒哀樂不同情緒的父親,這樣的反差也讓他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成就」——不只是在醫學專業上有突破的醫師,一位經營幸福家庭的醫師、一位備受學生尊敬的醫師,都是一位有成就的醫師。

能同理家長焦慮的醫師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許多疾病早已消失在人類生活中,黃瑽寧回憶,當初在研讀感染症專科教科書時,發現厚厚的兩大本書裡頭,百分之九十的病症對臺灣人來說都是「歷史」,是真實人生不可能碰到的感染疾病。

  但在臨床上,黃瑽寧卻也意識到,雖然致命的疾病變少,家長的焦慮卻不曾降低;這讓他開始轉變自我定位,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同理家長對於兒童小毛小病焦慮的醫師——過往的醫師是請家長把孩子交給他,讓他徹底治好,但現在的醫師則是要安撫家長,請他們把孩子帶回家並持續觀察,如果出現哪些症狀才要再來找醫師。

  對於能夠快速取得患者和家長信任的黃瑽寧來說,這樣「安慰者」的角色他非常拿手,也非常有成就感,更進一步促使他走出診間,透過網路和大眾媒體,將溝通對象從患者家長擴張及到對兒童疾病焦慮的所有家長。

打造育兒過程正向風氣

  醫師工作最困難的不是診斷和治療,而是在短短的門診時間內,知道患者到底需要什麼,黃瑽寧分享,作為兒科醫師,當然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家長,有的難以說服,有的脾氣暴躁,自己能做的,就是依憑經驗直視家長背後的焦慮,快速進入狀況;他也提醒,醫師的工作就是一個挑毛病的過程,往往也會讓家長更加擔憂,因此,衛教過程中其實只需要傳授大方向,機率小到幾乎沒有發生風險的疾病可以略過,僅告知如果有危險跡象要來找醫師即可。這樣一來,醫師不僅關照兒童身體健康,也能照顧家長心理狀態,黃瑽寧期盼透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兒科和育兒過程的正向風氣。

  兒科醫師或多或少都得面對無法溝通的怪獸家長,這時該怎麼辦呢?身經百戰的黃瑽寧說,其實不需要耗費太多心力,醫師不可能獲得所有患者的滿意和信賴,只要專注在自己能幫助的人身上,好好建立關係、擁有良好共識,陪伴家長和孩子成長,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和幸福的畢生志業了。

 


節目內容大綱

◆   1:10~37:30

成為兒童感染科醫師

-為什麼會選擇兒科/次專科選擇兒童感染科?

-喜歡小孩是兒科醫師的必要條件?

-和父親走上同樣的科別,有什麼樣的壓力嗎?

-小兒感染科醫師未來會面臨的挑戰,以及需要具備的能力?

-怎麼從部落格經營,最後成為育兒界的KOL?

◆   38:17~1:13:50

醫病溝通和社群經營心法

-社群經營上遇到負面批評,可以怎麼進行心態調適?

-遇到不合的患者,應該怎麼面對呢?

-從身體和心理層面看「正向育兒」?

-未來社群經營的發展方向?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