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臺大醫科的劉子弘,在臺大醫院完成家醫科訓練之後前往美國進修,成為臺灣第一位在哈佛大學攻讀醫學教育研究所的醫師。目前服務於臺北慈濟醫院的劉子弘,從臨床醫學跨足醫學教育,推動了一系列醫學教育專案,期盼為臺灣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好醫師。

從家醫科到醫學教育

  由於在學生時代就曾參與醫學教育相關議題的政策推動,讓對此充滿興趣的劉子弘在選擇專科時,會特別考量哪個科別對於醫學教育有較多投入,最後選擇了家醫科;對劉子弘而言,著重於全人照護、患者身體哪個部位的小病都有著手空間的家醫科,也涉及長照和法律倫理議題,未來如果要設計課程給醫學生,將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專業。

  不過,期盼透過醫學教育推動政策面改變的劉子弘,在實際進入臨床工作之後,發現自己幾乎沒有心力和時間實踐自己在醫學教育的理想,便決定前往美國攻讀哈佛大學醫學教育研究所。

臺灣醫學教育的未來

  醫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出有能力幫助這個社會解決問題的醫療人員,劉子弘在哈佛大學透過課程、來自世界各地且在醫院身處不同位階的同學,見識到醫學教育的多元性,也獲得更深更廣的知識;但他指出,即便哈佛大學在世人眼中早已是全世界最好的學府,事實上,這些在美國吸收到的醫學教育資訊如果要運用在臺灣,都必須根據學生狀況、文化環境和制度層面進行調整。

  劉子弘指出,環境支持、教學法創新和科技導入等三大面向,是臺灣醫學教育要持續進步所需要的關鍵元素,不過,像是科技導入教學,除了要花費經費添購相關器材,也需要相關的科技人才加入;而如果是課程創新,那麼最重要的就不是經費投入,而是醫師和醫學生的心態調整,這個部分更必須要花費許多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深化,也讓他始終懷著謹慎的心態去推動每一次醫學教育計畫。

  臺灣在醫學教育這個領域的發展並不成熟,劉子弘坦言,使得醫學教育計畫的推廣其實相當辛苦,往往也無法有即刻的成效,但如果做得好、做得成功,那麼當那些力量深度紮根,開花結果之後對於整體醫療界的影響力將是非常深遠的。


節目內容大綱

◆   1:04~28:49

投身醫學教育

-選擇家醫科的考量?

-大學時代參與醫學教育議題的經驗?

-為什麼想讀醫學教育研究所?

-臺美學習環境和學生表現的差異?

-想申請美國的醫學研究所,該怎麼做準備?

◆   29:35~01:11:17

醫學教育在臺灣

-去美國念研究所之後的心態改變?

-臺美醫學生學習歷程的差異?

-如何把在醫學教育研究所的所見所聞應用至臺灣醫界?

-對想要進修醫學教育研究所的醫師的建議?

本文關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