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女醫師,陳鈺萍從考上醫學院、見習到選擇專科的過程中,無時無刻都感受到性別的力量,有時候是偏見、有時候是限制、有時候是壓力;而在擔任全職媽媽八年後,重返職場的她,將當初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經驗當作養分,也從實際走過的生產經驗回望體制內的產科,發現其中無處不在的性別議題和自己可以從醫學角度試圖翻轉的可能。

Q:女醫師養成過程感受到的性別差異?

  身為一個六年級生,我的成長環境一直告訴我「男生本來就比較優秀」,就讀臺中女中時,老師甚至會拿臺中一中的模擬考成績和我們比較,質問我們為什麼考得比較差;因此,當我考上醫學院時,整個人非常得意,沈浸在大家說我是一個「厲害的女生」的稱讚當中,對於厲害就厲害、為什麼要強調「女生」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甚至也很享受「你跟男生一樣好」這樣的讚美。而在滿溢出來的恭喜和讚揚之中,我媽媽反而擔心的說,女生當醫生很辛苦,為什麼不去考師院當老師呢?

  無所不在的性別議題從醫學系的男女比差異、醫院見習時男生不想跟女生一組,到女醫師會被預期要照顧家庭,所以不建議走產科⋯⋯隱藏在我生活中的各處,即便是執業多年的產科女醫師,也會被就診者質疑剖腹能力,因為在刻板印象中,男醫師在開刀房才有權威性地位。

Q:生產過程中的父權意涵?「順勢生產」以什麼樣的方式把身體的主導權交還給女性?

  我自己是在霧社山上的家裡出生,即便當上了婦產科醫師,仍然下意識的認為當時應該是醫療資源不足或交通不便,所以媽媽才會選擇在家生產;一直到讀研究所時念到相關文獻,才發現自己出生的年代剛好是臺灣在家生產和進醫院生產的交叉點,算是在家生產的末代寶寶,而在家生產在當年,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選擇。

  我們現在習慣到醫院進行的體制內生產,可以觀察到產婦與醫師之間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生產主體的產婦,被視為脆弱、沒有能力且無法發聲的,她要做的事情,就是服從權威、當一個順從的產婦;低醫療介入、像家一樣舒適的生產環境,以及讓媽媽和寶寶拿回主導權的「順勢生產」,對我來說才是一個真正自然的過程——透過順勢生產產出孩子的那一刻,媽媽身心靈達到的滿足程度絕對是無與倫比的,而在這樣滿足且安適的狀態,拿回了生產歷程主控權的媽媽,也拿回了身體的自信,更能深深相信自己的力量,這些經歷對於接下來的育兒過程絕對是大有幫助。

Q:作為一個女醫師,該如何成為自己?

  開始關注性別議題的我,一直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了,但在這次出書的過程中,才發現「跟男生一樣好」這樣話語仍然在我的潛意識中作祟——編輯將書中一篇文章標題從〈跟男人一樣〉改為〈女人跟男人本來就不一樣〉,是呀,女人跟男人本來就不一樣,但透過這件小事情,才讓我意識到或許在心底,我還是對這個身為女性的自己感到抱歉。

  現在的我還在持續自我療癒,也期盼這個世界能從各個層面的各種議題帶入性別,我們必須要先了解生活無處不性別,才有辦法透過翻轉,讓性別不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議題——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自己是男生、女生或是任何性別而必須先說點什麼。


節目內容大綱

◆ 4:07~15:47

作為醫學系女生

-即便高中就讀女校,但仍感受到性別差異!

-為什麼女生會覺得「跟男生一樣好」是稱讚?

-醫學院男女比例差異,和臺灣從日治時代承襲下來的遺緒有關?

◆ 15:48~33:27

在婦產科內的女生

-婦產科內的產婦被形塑成什麼樣的角色?

-婦產科女醫師面對的大環境不友善?

-在丹麥的性別議題觀察。

◆ 33:28~1:09:45

符合產婦本位的生產方式

-產婦在父權體制下的生產行為?

-順勢生產是什麼?

-該怎麼避免「生產創傷」?

-產婦的伴侶在孕期和生產過程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與中醫合作進行順勢生產的創新嘗試?

-現階段在臺灣推動順勢生產狀況如何?

◆ 1:09:46~1:20:40

作為一位女醫師,該如何真正的做自己?

本文關鍵標籤